企业劳动关系对整个劳动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导向和标志作用,而对员工进行心理援助通常被认为是维护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手段。那么,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对企业员工进行心理援助呢?针对这个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徐世勇,徐世勇认为——
记者:温家宝总理去年9月在纽约出席联合国会议期间,与美国经济金融界人士座谈时说: “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您能为我们分析一下这句话的心理学依据吗?
徐世勇: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信心充足会增强一个人的决策能力;从组织和社会的层面来看,如果面对危机时信心不足,会产生集体恐慌心理。对于温总理的这句话,应该主要从社会和组织层面来理解,即如果对经济形势没有信心,就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也会使老百姓不敢消费,这样就会很容易陷入一个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心理危机——社会危机——金融危机的循环式 “怪圈”。所以,温总理的 “信心”之说非常重要,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全球经济增速大幅度减缓的背景下,温总理传递出的 “中国信心”,也受到了世界的积极肯定。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也是一种 “信心经济”,信心的树立对顺利渡过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多时候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经济发展的很多事例都证明,在遭遇经济萧条的时候,应该把恢复民众信心放在首位。无论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的 “炉边谈话”,还是里根的 “希望经济学”,都显示出对民众心理予以关注的重要性。
记者:随着一批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破产倒闭,以农民工为主体的蓝领阶层承受着直接地冲击,对于这一群体应该进行怎样的心理援助?
徐世勇: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当然这是一件需要较长时间逐步完善的事情。从当前来看,要从心理层面对他们进行援助,可能要做这么几件事:其一,通过适当途径让他们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压力,以避免可能造成的不必要的心理恐慌和误解。其二,企业要学会换位思考。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些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采取裁员、减薪等措施。在具体操作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耐心、细致、周到,以取得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并且依照相关法律,和员工达成赔偿协议。失业的农民工,很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承受的压力很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他们的角度多想想,必要的时候和工会联合起来,取得工会的支持。其三,为农民工组织一些心理学常识方面的讲座和培训,使他们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生活上的变化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从而避免把负面情绪投射到其他事物上面。
记者:现在,许多在外企工作或从事外贸、物流等行业的金领、白领们也可能随时面临被裁员的危险,不少人内心惶惶不安,企业应该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心理疏导呢?
徐世勇:大量的研究表明,更加沉重的工作量、更长的工作时间,会直接损害员工的身心健康,影响企业劳动关系的稳定。而失业的威胁尤为严重,并可能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应激带来的伤害,有些企业开始为员工提供精神福利,进行危机下的压力舒缓和情绪调适,引进了 “员工帮助计 划 EAP( 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理念。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也有很多企业向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希望为其提供员工心理帮助,开展危机时代的减压和情绪调整宣讲等,这些都是缓解心理压力的积极举措。
对于公司白领来讲,虽然他们也会面临减薪甚至裁员的境况,但是他们与收入更低的群体相比毕竟情况会好很多,所以建议他们调整心理的参照系,横向地跟社会上其他群体相比,这样也有一定的心理调适作用,而不至于心理失衡。
同时,也要意识到,巨大的危机中也蕴含着一些特殊的机会。对于个体来讲,危机造成的失业或者隐性失业会使很多人工作的步伐慢下来,除了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之外,此时可以选择一些更具价值的事情来做,比如针对自身技能的不足进行自我充电、维护自我的社会网络等等,为下一次职业发展做好铺垫。再如,此时恰是改善企业文化的大好时机。如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以沟通、访谈、讨论、谏言等多种方式,疏通员工心理,凝聚人心,振奋斗志,群策群力,员工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团结,更理解和支持公司的决策和发展,更具有创新和自律的意识。
记者:化解心理危机,实施人文关怀,政府和企业各自需要做些什么?
徐世勇:政府可以成立诸如心理援助中心、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心理热线这一类的机构,对相关人群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理援助和干预,提高人们的心理抗压能力。
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企事业单位也应该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知名企业联想公司曾经作过积极的尝试,在收购IBM时,就预测出员工将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该公司为此引进了EAP,对员工职业心理健康进行管理,有效化解了并购后的员工心理焦虑。 (赵昆 图)
短评:
心理援助也应惠及“裁员幸存者”
□ 路平
裁员,特别是大规模裁员,对劳动者个人生活、企业的发展甚至社会的稳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会引发多个层面的社会心理危机。也正因为如此,心理援助常常被看作是预防和化解裁员危机的必要手段。不过,很多时候人们似乎更愿意将那些被裁减员工看作援助对象,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群体——“裁员幸存者”,需要得到同样地关注。
“裁员幸存者”是指那些在企业裁员过程中保住工作岗位的人。说他们是 “幸存者”,只是因为他们保住了工作岗位,其实他们一样承受了裁员压力,甚至是更大的压力,因为被裁减员工不但可以经由各种途径得到经济补偿,而且还会得到更多的心理抚慰,而工作的失去有时候更像是一种暂时的解脱——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反观那些 “裁员幸存者”,除了必须和被裁减员工一样经历裁员期间的痛苦外,他们还需要忍受因裁员而产生的同事之间的信任度降低、承担更多的工作压力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担忧。
因此,采取适当的方法缓解 “裁员幸存者”们的心理压力非常必要。除了积极有效的沟通外,常见的方法还有: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实施人性化的再就业体系。其实,在舒缓员工心理压力方面,企业还可以做得更好,即保证裁员过程的公开和公正,避免裁员决策过程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真正按照法律规定操作。诚如是, “裁员幸存者”们就能以更好的心情投入工作,而员工的好心情自然会转化成工作动力,最终的受益者还是企业。
所以,心理援助不应该只是企业的救急之选,而应该成为企业开展人性化管理的应有内涵,贯穿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始终。 邵阳工伤律师 邵阳医疗纠纷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