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程院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11年当选院士名单”,54名新院士名单出炉。其中,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谢剑平的当选引发了网络上的广泛争议。
网友刘志峰在腾讯微博发贴炮轰新晋院士谢剑平,他说“研究更高效杀人,当选院士?……中国每年上百万人因吸烟死亡,记住杀人院士谢剑平吧。”
科普作家方舟子也就此表态——“在世界医学界大力要求禁烟的今天……(谢的当选)简直就是笑话。”
诧异之余,我们不妨分析下这位“杀人院士”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2011-12-10 第 1907 期
谢剑平不是第一次竞选工程院院士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2007年、2009年、2011年的三次工程院“增选院士年”中,谢剑平的名字都位列于有效候选人名单。历经三次竞选,今年终于成功入选。
而在三次竞选中,除了年龄这一栏信息有变外,谢的信息一直很稳定,提名渠道都是“部委遴选”。
所谓“部委遴选”,实际是由谢所在的单位提名其为候选人,再报送归口部门进行遴选。
而谢所在的单位是“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这是一个中央驻豫单位,由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总公司)管理,其归口部门为工业和信息化部。
根据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规定,连续3次被提名的候选人,将停止1次候选人资格。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烟草系统如此器重谢,竟连续3次提名,颇有“破釜沉舟”的感觉?
烟草行业被逼走上发展低焦烟的道路
2003年11月,中国政府正式签署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成为第77个签约国。2006年1月9日,框架公约在中国正式生效。2007年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外交部等8个成员部门组成的部际履约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全国的履约工作。
随之,在2010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自2011年1月1日起,国内生产卷烟盒标焦油量不超过12毫克/支(连续第4次降焦)。在2011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烟草局党组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实施“减害降焦”战略。
低焦烟增长势头凶猛,发展前景良好
自2007年起,低焦油卷烟的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30%以上的增幅快速增长,2007-2010年,全国低焦油卷烟销量以年均37.2%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卷烟销量年均3.3%的增长速度。
2011年的现状更加惊人,在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的合力作用下,前8个月中,产量同比增长260.85%,销量同比增长248.02%。
而谢剑平恰恰是“减害降焦”的学术带头人
有意思的是,谢剑平第一次竞选工程院院士的2007年,正值上文提到的“履约协调机构”成立,也从那年起,低焦油卷烟的销量开始快速增长。
而在他当选院士的2011年,“减害降焦”战略已经成为烟草系统的不二选择,低焦油卷烟销量也恰好开始井喷。
实际上,2000年时,谢剑平就主力承担了“降低卷烟烟气中有害成分的技术研究”项目,2005年时,他还成为了“卷烟危害性评价与控制体系建立及其应用”项目的主持人。在烟草系统内部,谢已经被称为“减害降焦方向学科带头人”。
更关键的是,由于低焦卷烟口感与烟香较差,谢剑平的另一主攻方向是烟草香料,即通过技术手段,让低焦烟也能获得近似高焦烟的口感与香气,从而更容易提高销量。
作为一条必走之路上的“舵手”,谢剑平对于整条“烟草大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况且谢剑平的老师(曾经的唯一烟草院士)年岁已高,烟草系统需要在工程院拥有发言权
谢剑平的老师,正是我国烟草行业的泰斗朱尊权。在谢当选之前,朱是全国烟草行业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然而朱尊权已经年过90,根据工程院的规定,80岁以上的院士都会转为“资深院士”,虽然待遇高了,但失去了被选举权、增选时的提名权和投票权,不能担任职务,类似于“内退”制度。
所以,谢剑平(51岁)此次当选意义重大,起码保障了烟草系统在工程院的发言权。
有意思的是,有媒体在报道本次事件时,专门写了“(谢剑平)研究成果获学者肯定”一段,结果“中国工程院朱尊权院士”果然出场,为风波中的弟子说了句话。
制度之弊:“连选3次”因纵容而生
在论文数据库中搜寻谢剑平的论文,可以发现其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载于相关期刊上的学术文章)主要在2009年之前。
而且在2007、08几年间,谢已经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2011年,除了系统自封的“烟草行业学科带头人”,并未见其有何特别的学术造诣。(虽然2010年时谢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但研究是从2005年开始的,此前亦数次获得过此奖项)
2005年时,方舟子就曾对这类现象有过质疑——“不少新一届的当选院士是‘回炉’候选人,前一届竞选过了没选上,难道两年的时间就足以使其学术成就有了大的改观?恐怕是因为这一届没了竞争对手才选上的。”
谢剑平的学术能力是否达到了工程院院士的标准,我们并不清楚,但目前这个纵容“滥竽充数”的增选制度,的确帮了他的忙。
例如在部分实行定员制度的外国科学院中,新成员的产生只能在出现空额(老成员去世或退休)之后进行,怎么可能给你“连选3次”的机会呢?
疑点:地方政府部门是否存在“暗中助力”?
院士,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对地方省市来说,院士已成为一种“资源”。
何祚庥(中科院院士)坦言,每逢两院院士增选期间,拉票“很厉害”,最突出是院士候选人所在单位、所在地区的领导亲自拉票,上门拜访、“写条子”等方法用尽,甚至某地方领导给参加评选的院士打招呼,说该地区是落后地区,要求他们照顾,为本地区争取名额……
而谢剑平所在的河南省也未尝没有在院士竞选中的“暗中助力”,河南省有一个“中原学者”的评选,其主旨就是“争取通过政府支持和引导,尽快尽多地培养出院士等高层次领军人才”。
要知道,谢剑平是2010年成为中原学者的,而此次与他一同入选院士的喻树迅,是在2009年成为中原学者的,和谢剑平类似,喻树迅也曾于2007年时竞选院士未成。再往前看,郑州大学的申长雨早在2003年时就竞选工程院院士未成,在2007年成为中原学者后,2009年竞选中科院院士成功。
这些例子,真的只是某种巧合吗?
低焦香烟并不安全,同样致命
烟草公司为了应对公众对烟草的健康恐慌,不断改进卷烟加工工艺和设计,减低标准焦油含量。
但吸低焦烟的人,为弥补尼古丁摄取量的不足,会拼命把卷烟烟雾吸入肺部深处,或者会多抽几根,使腺癌多发区末梢部的烟雾吸入量增加。“低焦油吸烟更深,治疗更难,危害更大。”
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吸极低焦油(每支7毫克)、低焦油(8-14毫克)和中等焦油(15-21毫克)过滤嘴卷烟的吸烟者死于肺癌的风险是一样的。而世界卫生组织则声明称:“所有烟草制品,包括所谓的低焦油香烟,都是致命的”。
实际上,在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11条中专门指出,淡味、低焦油、超淡味和柔和等语言是虚假的和误导性的。
普通人被忽悠可以理解,院士以打造“更好抽的低焦烟”为研究方向,可谓逆世界潮流而动
可叹的是,某研究咨询集团2007年时在中国8个城市开展调查表明,近71%的消费者认同“低焦烟减少危害”,中国控烟办于2006年时在6个城市开展调查表明,80%以上的吸烟者认可“低焦烟减少危害”……(类似的调查还有很多,数据也近似,甚至被烟草系统工作人员分析为“烟民接受低焦烟的倾向较高将有利于其市场增长”)
在禁烟控烟的世界大潮流下,谢院士却在研究如何将低焦烟做得更好抽,其实我国烟草系统所谓的“低焦革命”,不过是在世界贸易组织、卫生组织的压力下,开展的一场不合国际潮流的自救。
根据《框架公约》中“烟草制品披露的规定”一条,为了能够确保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份额不被缩减,中国烟草行业努力进行卷烟降焦。
此外,中国烟草系统还自命了一个逻辑,即《框架公约》是要保护人类健康,低焦烟同样对人类健康有帮助。比如朱尊权曾经表示“中国控烟应走自己的道路……并非限制烟草制品的生产和销售,而是进行‘减害降焦’……要为‘数亿不愿戒烟者的健康和国家利益着想’ ”。
朱尊权和谢剑平师徒二人,曾受托品尝香烟,朱院士抽完后还发表了“xx品牌能以12毫克的低焦油含量拥有如此高档、丰满的香气,这是难能可贵的”之类的言论。联想起《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中“需警惕烟草业阻碍或破坏烟草控制工作的任何努力”的语句,实在令人芒刺在背。
在本次工程院士增选过程中,还产生了“高官落选”、“名单泄露”等一系列新闻,在院士神话的背后,究竟还隐藏着多少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