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保护珍贵的稀土资源,控制出口,不再向发达国家贱卖,推动产业整合,夺取在稀土产业上的定价话语权”一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而稀土矿,也一度成为中国贱卖资源的标志之一。
中国今天的发展是靠出卖子孙后代的资源换来的,这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最常见的指责,难道中国是一个资源型国家?
2011-12-18 第 1916 期
“贱卖稀土”早已不是事实
说到“贱卖资源”就不能不讲讲稀土矿,以及所谓的贱卖是怎么回事。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汇非常短缺,稀土作为创汇的新产业,任务就是想方设法要将生产成本降下来,去国际市场与美国、日本竞争,由于中国在人力成本和环保成本方面的优势,美国、日本等国的稀土矿根本无法与中国稀土竞争,只能停止生产。因此,中国的稀土出口曾经一度占到全球市场的95%份额,但稀土出口价格“比萝卜、猪肉还便宜”,却早就不是事实。实际上由于近几年中国稀土价格上涨迅速,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稀土矿都已经重新开张,澳大利亚莱纳矿业公司一座近2万吨的稀土矿明年就将投产,而中国今年的稀土出口总额也才2万5千吨。
“子孙后代”会不会没有稀土可用呢?据国土资源部2008年统计年鉴,2008年国内探明的离子型稀土矿共计805万吨,以包头、山东、四川为主产区的轻稀土储量则高达5000万至6000万吨,按照目前的开采规模来说,计算稀土可供开采的时间要以百年为单位,更何况,作为民用的稀土元素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可回收再利用的。
中国是资源主要进口国,而不是出口国
广义上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而抨击中国是靠“倒卖子孙后代的资源换取今天的繁荣”,显然是指狭义上的资源,尤其指能源和矿产,尽管几乎没有事实可以支持这一论断。
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资源性大宗商品进口国,是全球铁矿石、铜、天然橡胶和大豆的最大进口国,也是原油的第二大进口国,而且根据工信部今年夏天的数据,中国55.2%的石油是来自进口,这一比例已经比美国更高,此外,2011年7月中国煤炭进口量超过日本,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进口国。按照一个流行的说法,“中国创造全球4%的GDP,却要消耗全球31.5%、27%和40%的原料、铁矿石和钢材。”
所以,在事实前面,抨击中国“倒卖子孙后代的资源换取今天的繁荣”的人们完全不用担心,按照他们的逻辑,可以说中国是用外国人“子孙后代的资源”,拿来换取中国人今天的发展。
资源卖不卖,完全是价格问题
按照一种荒唐却流行的观点,煤炭石油之类不可再生资源,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都应该进行无条件的“战略储备”,给再多的钱也不卖,因为未来哪个国家的资源保存得更多,哪个国家就能撑得更久——据说日本就这样干,他们从中国购买大量的煤矿沉在海底,留到150年以后再用。
日本确实是澳洲和中国煤矿的主要出口国,但他们没有傻到买煤填海,而是用来炼钢和发电。企业和政府都可能短期或中期的储备资源,以等待价格的变化进行牟利,但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或者政府会进行几十上百年的资源储备,因为这等于将大量的流动资金变成了上百年后才能变现的“死钱”,其次,按照现在的资源更新换代速度,这笔“储蓄”一百年后多半“变现”很困难。
有价格存在,资源就“卖不完”
为什么我们没有在烧光煤炭之前就发现了石油?为什么我们还会在用光石油之前就发现别的替代资源?这并不完全是人类社会运气好,而是因为人类社会只要有价格的存在,就必然会对资源进行长期的安排。
价格是一切要素的集合,既包括今天的要素,也包括我们已经预见到的未来的要素,如果人们今天发现,石油的储量不是够我们使用100年,而是只够再使用30年,那么石油的价格当然不会等到29年后才发生变化,而是在这个新发现出现之后马上就会发生变化。而这种价格的变化,会导致很多使用石油的产业变得划不来,于是不再使用石油(比如人们可能会用电动汽车代替汽油车),这种价格变化也会导致石油的替代计划变得更加有利可图(比如“煤变油”技术和生物燃料)。而价格变化所引发的这些反应,又会反过来导致石油的消耗量下降,于是石油又不再只够使用30年……可以说,只要价格还存在,人类将地球上的资源耗尽这一情景就只会出现在科幻小说里。
此外,科学还一直在“创造”资源
从人类的角度来说,一样东西能成为资源,是人类发明创造的结果。宋朝的沈括就知道石油的存在,但他并不能加以利用,罗马人也在一千多年前就发现了煤炭,但只是拿来做装饰品,更不用说生物燃料,太阳能,核能等等。
技术进步不能把一桶石油变成两桶石油,但是用一桶石油做过去四桶石油的事,却是完全可能的,而要不要这样做,仍然取决于价格因素。举例来说,汽车发动机的涡轮增压技术,可以只用60%的汽油就达到传统发动机同样的动力,但这一技术已经产生了好几十年,并没有广泛的投入运用,因为汽油的价格并不足以刺激消费者为了节约汽油而购买涡轮增压发动机。而从2005年以后,欧洲开始对大排量汽车征收更高的税,由于涡轮增压技术可以让小排量汽车达到大排量汽车的动力,这一技术就迅速大量的投入运用了。钻子发动机是更先进的技术,它可以将汽车的能源消耗降低到现在的三到四分之一,它没有被汽车大量装备,同样是因为相对这个发动机来说,汽油太便宜了,消费者购买它并不划算,除非油价大幅上涨。
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社会资源。对大多数国家来说,劳动力都是最主要的社会资源,也是必须“卖”的资源。不卖劳动力资源,难道让他们失业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不仅劳动力是资源,好的经济政策,开放的贸易环境,都是很重要的社会资源,否则香港作为一个缺乏自然资源,甚至食物和饮水都无法自己解决的弹丸之地,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
而这些社会资源当然是必须拿来“卖”的,卖资源,就是把资源拿来变现。如果香港自由贸易的资源不拿来变现,就像旅游区风景优美却不许人参观游览,这些资源就白白的存在了。
环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牺牲对象,但日本和美国也曾是世界工厂,为何却没有发生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还必须看到,一些国家即使并不介意付出环境的代价,也不等于就可以获得发展。
中国的发展并不是靠矿产,能源等硬资源,而是靠劳动力,企业家创新,改革开放等软资源。指责中国“卖子孙后代的资源换来一时发展”,是对这一基本事实的严重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