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工伤劳动者因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难获相应治疗和赔偿,被迫走上漫漫维权路。7月1日起即将实施的《社会保险法》,将工伤保险的受益人群扩充至未参保职工。其中第四十一条规定:“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将更广泛的劳动者纳入保护范围,彰显了立法进步。但实践中如何让更多工伤劳动者真正受益,仍有不少难题待解。全国总工会法律部副部长谢良敏说,政府有关部门已经看到了操作上的难题,正在研究细化。
先行赔付规定引发关注
问题一:先行支付条件待细化
长期致力于劳动者保障的NGO组织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义联”)调研显示,在
工伤事故处理中,用人单位拖延支付现象很普遍。义联对212名未参保劳动者调查显示,即使通过繁琐艰难的法律程序,确认了劳动关系,获得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后,仍有72.4%的用人单位拒绝赔偿。而在获得赔偿的工伤劳动者中,仅26.1%是在受伤之日起一年之内获得赔偿的,21.7%则花费了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平均耗时达2.02年。
“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条件需细化。”义联中心主任黄乐平认为,对“用人单位不支付”的判断标准、工伤劳动者申请先行支付的门槛及程序、政府部门的追偿方式等细节,需要有可操作性的细化规定。
问题二:非法用工单位未覆盖
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工作部法规处副处长关祥坤认为,先行赔付最大的意义在于,将工伤事故的雇主责任原则转移为国家责任,从而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但是,“国家责任”的前提是,用人单位是合法主体,对于非法用工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则没有覆盖。
事实上,《劳动合同法》已明确宣告了非法经营单位的劳动者应得到平等保护。因此,在社会保障法层面,非法用工单位的工伤劳动者也应该明确获得同等保护。
问题三:未参保惩戒力度不足
工伤保险并非强制缴纳,对不参保用人单位该怎么惩罚,成为讨论热点。根据《
社会保险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办社保,处应缴社保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负责人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未按时足额缴纳的,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树菡认为,《社会保险法》对不依法参保的用人单位,仅仅做出数额不大的罚款规定,没有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如果不参保不光是罚款还得“坐牢”,这对单位负责人很有震慑力,相信参保的用人单位会越来越多。